您好,欢迎来到白雪棋院官方网站!
白雪棋院
当前位置:主页 > 围棋 > 新闻动态 >
朱宝训: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时间:2016-07-22 20:18 作者:嘉琪 来源:新浪体育 点击: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说到围棋,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代表之一。围棋是典型的智力竞技游戏,在其领域内区分棋手的等级是非常必要的。在围棋的专业领域技术等级的称谓—段位。

  围棋的段位来源于日本,大约在300年前日本的江户幕府时期创始了围棋的段位。追溯我国围棋发展实施等级制的源头还要从1961年说起,当年为了迎接日本第一次围棋代表团来访,国家体委组织了全国围棋集训。陈毅副总理在接见集训队时说到中国围棋的发展要实施等级制,这个等级称号叫什么名字,请大家发表意见。考虑到中国历史上围棋等级称号曾经有 “品”、“国手、弈师、弈士”等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但都没能流传下来。最终大家还是赞同段位这一称号,一是比较通俗、二是和日本便于比较。围绕着中国围棋实施段位制,1962年的全国比赛就是要通过比赛准备实施了。

  当年的比赛共计48名运动员参赛,比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分为四个小组,小组前三名进入下一阶段的第一组(夺标组),第四至六名分在第二阶段的第二组,依次分为五个组。在第一次实施段位授段位计划里,第一组前三名授五段其他授四段,第二组前三名授四段其他授三段,第三组前三名授三段其他授二段,第四组前三名授二段其他授初段,第五组第一名授初段。由于当年我国处在自然灾害时期,加之解放军1962年也取消了军衔制,陈毅副总理在接见当年集训队时说,我的元帅都不当了,你们段位也就算了吧。 1962年的体育报虽然也公布了获得段位的名单,中国围棋的段位制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

  当今的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实施于1982年,我国已经有十六个省市建立了专业队,棋手队伍已经发展到三位数。为了适应我国围棋的发展,实行职业的段位等级制势在必行。至于怎样实行、如何推行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鉴戒日本的办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才是中国围棋段位制迈开的第一步。

  第一步;是推荐当年我国现役棋手中最高水平的男女共10人,依据全国比赛和对日比赛的成绩拟定段位,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国家体委正式发文授予:陈祖德、聂卫平、吴淞笙三人九段,王汝南、华以刚二人八段,罗建文、沈果荪、黄德勋三人七段,孔祥明六段,何晓任五段。

  第二步;由已经专业开展围棋的省市参照已经授予段位棋手的成绩,申报自己所属棋手的暂定段位经国家体委相关部门审核后参加当年在北京举办的定段赛,成绩达到标准将准许定为正式段位,符合升段标准准予升段。第一次的定段比赛共下12局,平均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即可定段。未达到定段标准允许在下一年度降低一个段位再参加定段赛,成绩不达标不予承认其申报的暂定段位。

  职业段位赛的赛制变迁

  我国自1982年实行职业段位赛以来,在33年始终没有间断。其赛制在33中却有不断变革。就笔者所经历粗略总结如下;

  一、初期82年至83年,全套照搬日本围棋升段赛模式。

  由于我们没有办过围棋的升段赛,初期也只能借助日本人的现有的比赛模式。这一段位赛模式是日本沿袭百年以上,没有太多变化。首先黑白棋事前确定,黑棋不贴目。同段位间交叉分配,每局120分制黑棋胜得75分,白棋得胜105分,和45分。若差一个段位,黑白棋在3局内为先相先,即低段两盘黑棋一盘白棋,黑胜得80分,白胜得110分,和得50分。高段两盘白棋一盘黑棋,黑胜得70分,白胜得100分,和得40分。若差两个段位,黑白棋在4局内为先先相先,即低段三盘黑棋一盘白棋,黑胜得85分,白胜得115分,和得55分。高段三盘白棋一盘黑棋,黑胜得65分,白胜得95分,和得35分。一次段位赛下满12局,比赛分三次编排,每次编排4轮。在棋手段位间不超过3段,每次段位赛棋手间只能相遇一次,在段位衔接区间不能满足时,允许棋手间编排两次。每4轮的编排原则是;同段位为主结合上下段位编排顺畅允许交叉两个段位进行编排。每个段位间要区分高、低线组。高线原则;是前4轮连胜、在下一个4轮中能够达到升段标准者,皆划为高线组否则即为底线。

  段位赛成绩是累计计算的,段位之升不降所赛成 绩终身有效。棋手升段有规定的责任局,即在规定的比赛局数内,达到规定的分数即可升段。下面列举两个段位的责任局和升段标准;初段最低责任局8局以上,平 均分达到75分即可升段,下一个责任局12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0分即可升段,再一个责任局16局以上,平均分达到67.5分即可升段。八段最低责任局 22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5分即可升段,下一个责任局26局以上,平均分达到70分即可升段,再一个责任局30局以上,平均分达到67.5分即可升段。升段责任局每高一段增加2局,平均分只有三个档次。

  1982年全国段位赛举办了两次,第一次3月 18号至4月2日在北京举行,主要是一次定段赛。第二次10月9日至20日在成都举行,参赛资格为第一阶段获得四段以上正式段位的棋手比赛安排10轮。当年第一次比赛有114名棋手正式定段,马晓春1人定为七段,刘小光等6人定为六段,江铸久等13人定为五段,通过比赛获得四段棋手称号的81人,三段棋手 9人,二段棋手1人,初段棋手3人。第二次比赛马晓春升为八段,刘小光、孔祥明2人升为七段,刘青海、徐荣新2人升为六段,芮乃伟等21人升为五段。

  二、适应正式比赛的需要对不贴目赛制度改革

  段位赛实现了两年到了1984年,棋手对竞赛中与实际比赛脱节的几点有强烈反映。

  一是比赛黑棋贴目;正式的比赛为了抵消黑方先走的效率,竞赛规则规定终局计算胜负时黑方贴子的规定。日本的段位赛是不贴目的,这就造成段位赛和正式比赛的脱节棋手反映意见极大。1985年上半年管理 机构经过慎重研究对段位赛实行的规则进行必要的修改;一律实行黑棋贴23/4子,计分方式也做了改革,一局仍然120分制,胜90负30,每差1段位上下 浮动5分的心段位赛规则。而在编排先后手时也完全不考虑段位差的因素了,有利于裁判员的工作。

  二是,由于计划经济的调整段位赛一年只能举办一次,为了保证段位的对局数量,决定每年的团体赛同时计算段位赛成绩。

  1984年如火如荼的中日围棋擂台赛燃起了我国从未有的围棋热,聂卫平的力挽狂澜把中国围棋推向一个新时代。为了给一线棋手创造比赛的机会,本是等级比赛的围棋段位赛给九段开了先列,允许九段参赛又定出了九段的记分办法和升级责任局及升级标准,设定两次达到升级标准将授予大国手称号。1984年聂卫平九段、马晓春九段以身份参加当年的段位赛。

  三、竞赛植入电脑编排是段位赛竞赛最大的改革

  段位赛十年后的1992年竞赛最繁重的编排工作,终于植入了先进的电脑程序。俞斌九段深知段位赛的人工编排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每次要编排4轮,加上每轮还要计算棋手的升段状况、划分高低分线段对于裁判长来说是一件极其繁重的工作量。

  植入电脑编排首先要打破一次编排4轮的规定,在程序的设计上对于高低分线的计算更加准确,电脑计算升段数据不会出现误差确保了段位赛的质量。  

  四、关于定段赛

  从围棋项目实施等级制的段位,到今天也只有34年的历史,关于如何入段成为职业棋手是围棋爱好者关心的。实施段位制的初期,考虑到当年我国围棋的发展只限于已经开展围棋项目的省市,除第一次定段赛外凡已经进入体工队的17岁以下运动员编制的棋手可以报名参加当年的定段赛。所以,每年参加定段赛的人数不是太多容易控制。到了1999年我国围棋进入职业发展时期,各地相继出现围棋专业的培训机构。对这些学棋的孩子进入围棋的职业领域,入段是他们的必然要求。2001年全国围棋段位赛在天津举行,参加升段赛的棋手136人而参加定段赛暴增至312人。对于入段的名额协会的领导层慎重的研究,决定限制在20名。

  2003年我国发生了“非典”疫情,一般大型活动都被取消,而这一年定段赛如期在武汉市举办了。为了保证年龄没有误差,这一年引用了体育比赛的骨龄检测。这一年定段赛共有358人参赛,竞赛办法推出由各队教练员提名依据棋手水平分到A、B两个组,进行13轮积分编排制比赛,每组授予前十名授予职业初段称号。为确保每组有两名女棋手入选,在小组前十名没有女棋手时男棋手只取前八名,另外两个录取名额在本组最好名次的女棋手中录取。那年,A组李天竹小组排名29,马清清小组排名49, B组李莹小组排名21,陈盈小组排名46被录取为职业初段。

  2004年全国围棋段位赛7月11日在成都市举行。这一年的定段赛沿袭了03年火爆,参赛棋手男女合计450人之多。竞赛办法做了新的安排,除男女棋手分组比赛外,由于男子组人数较多增加了预选赛。 450人中女棋手62人,男棋手388人除去前一年在A、B两组排名50名者,其余参赛者分为两个小组进行预选赛各录取前40名,加上前一年直接进入本赛的80名进行13轮积分编排制比赛,录取前18名授予职业初段称号。定段赛第一次采取男女棋手分组,62人进行11轮积分编排制比赛录取前2名授予职业初段称号。

  2004年之后的定段赛,在竞赛上基本沿袭这一模式。到了2006年的定段赛时录取名额男子组又原18名增加至20名,女子组仍是2名。为了对低年龄棋手倾斜,在本赛最后录取中15周岁以上的只录取至17名,允许3个名额在18至24名中依次录取15周岁以下的棋手额满为止,若出现空缺亦不再录取。

  2010年定段赛在石家庄举行,比赛首次设了单独的U25以下年龄组,给2个职业初段名额。随着我国围棋的发展,到了2012年原来的17岁以下的男子组和20岁以下的女子组全都统一到U25岁以下 的年龄。对入段的录取名额男子20名之后没有增加,女子则由当初的2名、3名直到现行增加到5名,而女棋手参加定段赛的人数也有适量的增加。从我国定段赛 的竞赛角度,也可以大体看到我国职业围棋发展的一个过程,看出中国职业围棋的一个飞跃发展繁荣的宿影。

  五、职业段位的奖励制度

  实施围棋职业段位制,目的是促进中国围棋的全面发展。把段位作为手段奖励那些取得特别优异成绩的棋手,是非常好的升段。 1985年4月25日因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获得4连胜,经中国围棋协会特批奖励由当时的七段升为八段。1988年也是由于刘小光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三连胜,批准奖励由八段升为九段。

  2002年中国围棋协会将段位奖励形成了制度,凡在双边国际对抗赛中获胜者,可以一次奖励到七段。凡获得世界职业赛冠军或两次亚军的男棋手一次到九段、女棋手到五段。

  最先享受到这一制度规定的是,古力和徐莹。古力在2001年中韩新人王对抗赛中2比1战胜赵汉乘,由五段升至七段。徐莹在2001年贵州国际围棋文化节“山水黔城杯”国际女子职业冠军赛上获得冠军,由三段升至五段。

  当今的90后、00后我国新生代的一大批棋手,通过获得围棋世界职业锦标赛冠军奖励直接一步到位。甚至,最大幅度从三段升至九段的幅度。

  六、段位赛的改革

  任何一项制度的诞生都是适应该项事物发展需要的结果,围棋的段位制度也是如此。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给学习围棋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围棋技能的提高超出传统年龄、时间磨练的界限。传统棋手的段位 和年龄,已不在能够真实反映棋手实际的水平;而沿袭多年的段位其实只能代表棋手曾在一定的年代曾经达到过的水平等级,不再代表棋手眼下的真实水平。特别是中国围棋率先推出衡量棋手的等级分制度,等级分才是随着比赛成绩的胜负随时升降的制度,真实反映了棋手当前的实际实力。若干年前在比赛中出现年轻低段位棋手战胜名家九段,那就是比赛的大爆冷门。而现在年轻新时代棋手,几乎垄断了世界棋坛。由此可见,棋手的段位已不是衡量棋手水平的依据,对于段位制的存在已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韩国棋院早在2002年12月27日通过“废除升段赛”和“废除段位津贴”的改革方案。韩国棋院的这一决定也可能处于上述考虑,实施段位制度的创始国日本也废除了段位赛(日本称段位赛为大手合),这对中国围棋协会来说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震动。 

  中国围棋自进入职业化发展时期,每年要产生20多名职业棋手。入段年龄限制在17周岁以下,最小的12岁就迈入了职业棋手行列,所以近年来参加段位赛棋手的年龄节构、段位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近三年来,六段以上的棋手已经没有人参加段位赛了。段位赛的主力军初段到三段,每年参赛的人数大约在150人左右,基本上是新入段棋手和少年棋手的一个训练赛。事业的发展和未来在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中国人共同认可的道理。所以,我国围棋的段位赛是青少年棋手需要的不能取消。

  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对于段位赛内容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今年中国围棋协会对段位赛改革已经有了基本方案,对于五段以上的棋手参加段位赛没有兴趣要升段可以走等级分这条路。设定一定的标准,五段以上的棋手达到标准之后经审核即可升段。五段(含五段)为了增加比赛强度参加段位赛,段位赛不再沿袭老的竞赛办法。而且棋手参加的职业比赛,不仅计算等级分 也同时计算升段分,这样增加了棋手的升段机会,这是一个保护棋手升段机制的改革一定会得到棋手特别是低段位棋手的拥护。

  为了让年轻棋手了解中国围棋段位制实施的过程,本文附上通过漫长的升段之路升九段的马晓春等六名棋手在段位赛所对对手及计分的全过程。从中也可以看到我国段位赛的变革和发展,也是很难看到的一种资料了。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
中国围棋职业段位制的历史(朱宝训/文)